1.单选题- (共13题)
1.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B.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2.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3.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
C.显示朝廷的威严 |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5.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
B.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
6.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 B.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
C.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 D.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
7.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
8.
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继续盛行
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9.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益为突出 |
10.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11.
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
1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A.政治近代化 |
B.经济近代化 |
C.军事近代化 |
D.教育近代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