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6课 抗日战争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776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以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4.
某历史档案记载:“根据地的法令……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抗日救亡运动的渐趋兴起
B.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C.各民主党派一致团结抗战
D.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5.
中国教育部新闻办2017年1月10日向媒体证实,该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突出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B.“14年抗战”是从1931年东北沦陷算起
C.“七一五事变”是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准
D.“14年抗战”是对历史的还原与敬畏
6.
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中认为:“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防会议,各省军政长官出席。蒋介石要求地方派兵参加抗战。会后,除原已在前线者以外,其他地方部队陆续开赴前线。”蒋介石此举的目的应该是
A.动员地方势力,并率先抗战
B.增强抗战力量,削弱地方势力
C.趁机夺取地盘,消灭异己
D.借助抗战时机,抬高自己地位
7.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8.
2015年9月19日,安倍政府强行通过新的安保法案,实现了解禁集体自卫权,这就意味着日本只要感到“威胁”,就可以对他国行使武力。有人评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死灰复燃。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在中国犯下滔天罪恶,以下能够作为证据的有
①南京大屠杀:
②“七三一部队”;
③潘家峪惨案:
④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茅盾在《林家铺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小说刻画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九一八事变
10.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铁骑肆虐,走向统一抗战成挽救民族危机的必由之路。全面抗战爆发后,领导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央政府是
A.瑞金苏维埃政权
B.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C.陕甘宁边区抗日政府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1.
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抗日战争B.日中战争
C.支那事变D.第二次中日战争
12.
***曾高度评价抗战的某一事:“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这里的“某一事件”是指
A.平型关大捷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台儿庄战役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
13.
民国时期,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针对的事件使
A.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B.广大的东北地区沦为殖民地
C.国共由两党对抗走向合作D.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4.
1935年张寒晖创作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歌曲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淞沪会战
D.南京大屠杀
15.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段文告发表于(    )
A.1937年7月B.1941年12月C.1942年1月D.1945年8月
16.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抗战以来国民党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
17.
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
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
18.
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这里所说的“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19.
今年83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0.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关于两个战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上是互相配合的
②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丢失了大片领土,不值得肯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战争
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22.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