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近现代史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展反馈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7738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做简单评述(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
——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材料三   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材料四   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5)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要求:观念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章 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格局的调整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和辛酉政变
二、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新阶级的诞生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开办
……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二、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相关目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任两处各增加一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要求: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2.单选题(共9题)

4.
1931年至1933年的抵制日货运动,规模、民众基础及其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时代周刊》报道认为: “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该材料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B.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主动地抗日
5.
(题文)表2

表2为江南口岸城市人口(1891—1911年)统计。据此可知
A.江南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D.江南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6.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表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发展较快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D.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
7.
观察下列表格,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D.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8.
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根据1936年的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钢、铁、铁路运输、机器采煤等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83%;97%;90%;66%.材料表明
A.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B.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D.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9.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10.
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图可以用来直接说明中国
A.自然经济逐步瓦解B.成为列强原料的最主要产地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11.
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层面,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厂。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
A.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
B.与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存在着业务合作关系
C.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
D.受外资企业的压迫同时又对其具有严重依赖性
12.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A.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