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年3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外交成果的原因。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关于中印问题,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得到哪些启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外交成果的原因。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关于中印问题,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得到哪些启示?
2.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2.单选题- (共15题)
3.
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
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
B.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
C.在联合国中友好合作 |
D.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 |
4.
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
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
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
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
5.
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D.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
6.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
7.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8.
观察漫画《畸形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美方行径严重损害中美关系
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③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道而驰
④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①美方行径严重损害中美关系
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③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道而驰
④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A.②③ |
B.①②④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0.
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
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
12.
1961年2月8日,***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A.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 |
B.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 |
C.旨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 |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
13.
有人评价周恩来的某项外交成就时说:“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材料中的“外交成就”是指
A.朝鲜战争结束,通过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
B.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 |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 |
D.1955年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15.
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米崔•蒂托夫在视察苏丹“DDR”过渡性培训中心时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中国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这主要表明( )
A.新时期我国外交呈现多元化特点 |
B.我国积极履行世界大国应尽的义务 |
C.在维和行动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
D.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
16.
“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