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江城三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767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华网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中这句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十七大代表们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华网(2010年10月)
请回答:
(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结合材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
(3)今天我们“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二回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是什么?
(4)总结过去,指导未来。请思考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3)材料二中《汉书·食货志》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4)这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4.
阅读图片,完成下表: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强烈地冲击着幕藩统治者。将军和大名的生活日益腐化奢侈,购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货币,单靠出卖“年贡米”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向豪商们借债。据估计,1790年的债务总额高达6000万两黄金,年息300万石米。一些大名因负债太多,只得让债主购买武士身份,给予“带刀”特权和参与藩政的权利。将军和大名因财政支绌,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使武士的生活陷于困境,不少下级武士沦落到无处安身的地步,成为“浪人”。其中一部分浪人被迫从事当时被认为卑贱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一部分浪人放弃武士身份,去做教师、医生、作家等。下级武士的沦落和向资产阶级的转化,为明治维新准备了领导者。
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5,而国际市场上却是1∶15或16,也就是日本的白银价比国际市场上要贵三倍多。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面对材料二所述这种状况,西方商人采取了什么举动?
(3)材料一、二中的这些变化给日本封建秩序和日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25题)

6.
“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日本天皇的这段话从根本上说明了
A.中国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B.日本天皇预测到日本的失败
C.日本在重复拿破仑的道路
D.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7.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8.
下图所示土地制度曾经在西周时盛行,但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到:“英国雄狮一声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它已经失去一个帝国,但至今还不知道扮演什么角色。”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观因素有
A.美国的强大
B.经济实力削弱
C.苏联的强大
D.联合国的成立
10.
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
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
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1.
德国宗教改革的最大作用是
A.摆脱了罗马教廷宗教束缚B.德国教徒能够阅读到德文圣经
C.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D.建立服务资产阶级的廉俭教会
12.
有关遣唐使对日本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传播了唐朝的先进科技
B.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C.加强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
D.归国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13.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D.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14.
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最主要体现在
A.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农民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
15.
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区分四个阶层
B.便于管理、剥削
C.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D.有利于控制人口
16.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A.废除奴隶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C.创立四百人会议D.组建陪审法庭
17.
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地冲击之下,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了彻底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    )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盗匪
C.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 D.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
18.
元世祖至元年间,“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关中粟麦已“盛于天下”。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①有效体制的建立
②法规制度的形成
③科学技术的推广
④农桑立国的实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使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20.
假如你是19世纪中期俄国的沙皇,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在下列改革方案中,你会选择的是
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
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
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
21.
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观条件之一是
A.落后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B.莫斯科、土拉等地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
C.俄国在对外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和土耳其
D.彼得一世亲自到西欧考察,积累知识,聘请人才
22.
观察下图,起义者的目的是

十二月党人起义
A.要求沙皇废除农奴制
B.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C.要求沙皇加强农奴制
D.要求沙皇进行全面的改革
23.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为解决运费高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市易法 B.免役法C.均输法D.农田水利法
24.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25.
杜鲁门说:“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发表上述言论主要是因为
A.二战后美国的强大
B.西欧的衰落
C.苏联军事力量的上升
D.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6.
和平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解体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D.联合国安理会的维和作用
27.
两伊战争严重损害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边界争端B.宗教教派矛盾C.经济利益冲突D.意识形态的矛盾
28.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29.
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不公正的阿以分治协议;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利用停火之际,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火和物资援助。这些史实最能说明
A.以色列比阿拉伯国家富有
B.美国利用联合国对付阿拉伯国家
C.西方大国的干预是造成阿以冲突的原因之一
D.阿拉伯国家软弱无力
30.
1932年,希特勒出席了有300名垄断资本家参加的会议。他发表长篇演说,攻击民主“实际上将摧毁一个民族的真正价值”,鼓吹在政治上要树立个人权威,叫嚣德国军队应该拥有800万后备军,解决生存空间问题。当希特勒结束演讲时,资本家全体起立向他狂热地鼓掌欢呼。德国垄断资本家的举动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极权统治来维护其利益
B.垄断资产阶级对希特勒的个人才能非常欣赏
C.希特勒善于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D.德国的军事力量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3.选择题(共3题)

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选自中华书局《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痵:同“悸”,因受惊吓而心跳加速。②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32.

放学后,小华看到小勇正在偷偷地抹眼泪,便问:“小勇,你怎么啦?”小勇说:“我遇到麻烦了,有位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向我索要了两次钱,我都给了他。今天,他又要我在约定的地方给他300元,还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否则就会喊人来打我。”这时,小华应该这样帮助小勇(   )

①及时拨打110报警 ②告诉他数额不大,按时给他算了 ③想办法告诉家长或老师 ④邀几个同学去教训那位高年级同学

33.

春节期间,小美买了一些贺卡准备寄给她外省市的一些好朋友,以下是她填写的几个地址,其中能顺利寄出的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