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是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是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2.单选题- (共2题)
2.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
B.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
C.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