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图一是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这说明国民党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图二是中共转战陕北图,骑在马上的人是谁?他当时指挥的是什么重大军事行动?你觉得决 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根据图三回答,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什么战术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 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这些战役有何重要作用?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2条即可)
材料一1912- 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和资本家办厂矿四百七十余家,新厂矿的投资 加上扩建增资共计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年以前50年民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总和。
材料二1919年全国工厂注册情况(单位: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 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 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 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 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 "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2.选择题- (共16题)
A. 重庆 B. 南京 C. 上海 D. 延安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① NaHCO3+NaOH=Na2CO3+H2O;
② NaOH+CO2=NaHCO3;
③ 2NaOH+CO2= Na2CO3+H2O;
④ CO2+Na2CO3+H2O =2NaHCO3 。
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表示了上述反应中的一个。
则:OA表示反应{#blank#}1{#/blank#}(选填①②③④等,下同);
OB表示反应{#blank#}2{#/blank#};BA表示反应{#blank#}3{#/blank#}。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 B.解放战争的进程 |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D.解放战争的影响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A.清政府放松对民间工业的限制 | B.更多私人资本投向机器工业 |
C.一战刺激了中国工业发展 | D.洋务派民用工业的直接影响 |
A.女权主义思想 | B.反民族压迫的民族平等思想 |
C.反封建的民权平等思想 | D.盲目崇洋的全盘西化主张 |
A.火车轮船的传人 | B.大众传媒的兴起 | C.有线电报的出现 | D.社会习俗的变化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