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材料一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白寿彝《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3分)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格拉底斯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5分)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3分)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格拉底斯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5分)
2.选择题- (共3题)
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3.单选题- (共10题)
5.
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
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
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6.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7.
回归后,“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有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④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④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8.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台湾作家钟理在《原乡人》中的这句话突出表达了( )
A.台湾各党各派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要求 |
B.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 |
C.作者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
D.台湾同胞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
9.
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10.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D.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11.
《领导者》一书中说然而他(指周恩来)在70年代初便看到要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作者认为周恩来此时的外交活动
A.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界限 | B.丰富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建交原则 |
C.拓展了中国外交的领域 | D.迈出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第一步 |
12.
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词中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文中的“共同利益”主要是指( )
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 B.结束越南战争需要 |
C.应对苏联现实威胁 |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
13.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 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 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选择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