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2.单选题- (共15题)
2.
***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
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
B.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
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3.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A.“天人合一”思想 |
B.“弃恶从善”思想 |
C.“天人感应”思想 |
D.“君权神授”思想 |
4.
清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A.经部、集部 |
B.经部、史部 |
C.子部、集部 |
D.经部、子部 |
5.
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此书应是
A.《三国演义》 |
B.《水浒传》 |
C.《西游记》 |
D.《红楼梦》 |
6.
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
B.元杂剧 |
C.京剧 |
D.小说 |
7.
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
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
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
D.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
8.
据美国沃克斯网站2015年2月3日的文章称,纵观历史,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天才往往都相信占星术、炼金术和魔法等非常奇异的亊情。这主要说明
A._经典力学受到封建神学的冲击 |
B.近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深入 |
C.伽利略和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 |
D.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研究风格 |
9.
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
10.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
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
11.
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敬畏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
B.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取的思想解放作用 |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
12.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
A.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C.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13.
清政府曾颁布一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有如下内容:“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下列判断符合材料内容的是
A.颁布时间应该是维新变法时期 |
B.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
C.这一文献出台应遭到慈禧集团的强烈反对 |
D.这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宪法性文件 |
14.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
15.
在1925年***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