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201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192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1)材料中“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2)“长征壮歌”中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3)“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试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材料二:下面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时间范围:1919-1980)

(5)请你沿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将材料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1)材料中“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2)“长征壮歌”中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3)“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试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材料二:下面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时间范围:1919-1980)

(5)请你沿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将材料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庆“火柴盒则由女工和童工或在工厂或在家内糊制,每制盒百个付工价四十文。女工糊制火柴盒,平均每人每天可得钱六十文,这对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的家庭,也算是一项不小的额外收入了”(《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0上卷);“广东一带的缫丝工厂大约有一百七、八十家,……这类工厂所使用的女工人数,每一厂至少二、三百人,多者达七、八百人;总人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女工大部分是农民的女儿,或者是远走外乡工作的人的妻女。”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科》
材料二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论妇女作上宜设善章》(1888年4月1日《申报》)
材料三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入选”
——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丈化变迁录》第1卷
材料四 “在封建家长制下的农妇,其生活是‘牛马’生活,是‘肮脏’的家室生活。她们幸而获得养蚕、纺织、花边、织篾等副业的时候,即是她们在农村中工业化,成为近代家庭工业者的时候,她们已经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个半独立成员了。此时与其说她们‘不愿远离家乡’,不如说‘不得远离家乡’。依于资本主义的更深的发展,于是她们便由‘不愿’和‘不得’而有‘不得不’远离家乡之势。……虽然她们是破坏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和与丈夫们竞争工作,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自由,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增进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汪疑今《中国近代人口移动之经济的研究》
(1)材料一表明近代女工所从事的行业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2)材料二对雇佣女工持何态度?其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四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重庆“火柴盒则由女工和童工或在工厂或在家内糊制,每制盒百个付工价四十文。女工糊制火柴盒,平均每人每天可得钱六十文,这对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的家庭,也算是一项不小的额外收入了”(《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0上卷);“广东一带的缫丝工厂大约有一百七、八十家,……这类工厂所使用的女工人数,每一厂至少二、三百人,多者达七、八百人;总人数达六、七万人之多……女工大部分是农民的女儿,或者是远走外乡工作的人的妻女。”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科》
材料二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论妇女作上宜设善章》(1888年4月1日《申报》)
材料三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入选”
——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丈化变迁录》第1卷
材料四 “在封建家长制下的农妇,其生活是‘牛马’生活,是‘肮脏’的家室生活。她们幸而获得养蚕、纺织、花边、织篾等副业的时候,即是她们在农村中工业化,成为近代家庭工业者的时候,她们已经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个半独立成员了。此时与其说她们‘不愿远离家乡’,不如说‘不得远离家乡’。依于资本主义的更深的发展,于是她们便由‘不愿’和‘不得’而有‘不得不’远离家乡之势。……虽然她们是破坏了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和与丈夫们竞争工作,她们却获得自己的独立自由,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增进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汪疑今《中国近代人口移动之经济的研究》
(1)材料一表明近代女工所从事的行业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2)材料二对雇佣女工持何态度?其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四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
规模示威,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开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闻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一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原料来源 | 半成品加工 | 假发制造 | 包装材料 | 组装地点 |
中东国家 | 中国台湾地区 | 日本 | 美国 |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
规模示威,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开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闻反映了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2.单选题- (共14题)
4.
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完全是农民自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多的收益,因而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其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 )
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 |
B.实行土地革命,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
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 |
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 |
5.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6.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 |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
C.物流通畅的草市 |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8.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崇祯(1628—1644)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
B.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
C.“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
D.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 |
9.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B.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
C.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11.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材料说明开平煤矿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
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
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 |
12.
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愿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弛”。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
A. 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B. 开矿筹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 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 放宽限制促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A. 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B. 开矿筹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 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 放宽限制促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13.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
15.
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 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这一时期国家精简城镇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 B.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D.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 |
16.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
17.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3.选择题- (共7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