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718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解的时代,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他还说:“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欧洲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及其在近代新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黄宗羲和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不同思想观念形成的社会根源。

2.单选题(共21题)

2.
20世纪30年代,党内有人提出: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还要求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又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这一现象表明了
A.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尚未开始
B.党内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C.马克思主义思想无法本土化
D.共产国际阻挠中国革命
3.
恩格斯在1895年进行了反思:“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可以用来证明
A.科学理论能够自我完善
B.历史叙述真实性易受到时代影响
C.历史评价具有时代特性
D.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形成的贡献
4.
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用拉丁文翻译《圣经》,并且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诠释《圣经》。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B.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C.推动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D.肯定了人们信仰的独立与平等
5.
康德曾经提出:“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上述言论说明了他
A.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B.彻底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科学诠释了启蒙运动的目的
6.
但丁在《神曲》中将地狱的第一层描绘为关押不信基督教的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赫克托尔等。在整个阴森恐怖的地狱中,也只有这一块地方是光亮的,有宏伟的城堡、美丽的溪流与青翠的草地。这表明诗人
A.崇拜古典学术B.倡导宗教改革
C.追求民主政治D.反对信仰上帝
7.
继普罗泰戈拉之后的智者进一步强调“自然”,认为“自然”高于“法律”,因此把人分为希腊人和野蛮人是对自然的限制和束缚,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为法律是“人类的暴君”。由此可见,智者
A.否定神的权威,凸显人的地位B.强调法律至上,君权服从法律
C.认为人人平等,鼓吹自然权利D.主张理性至上,强调人无贵贱
8.
孟子说过,破坏仁的人谓之贼,破坏义的人谓之残,把仁义都破坏的人谓之独夫。听说诛一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下列思想家中提出与孟子观点相似的是
A.卢梭B.黄宗羲C.伏尔泰D.霍布斯
9.
宋代绘画采用静观的取材方式,淡化绘画的色彩,构图简略,崇尚荒寒、雅逸,追求天人合
一的审美境界,从而构成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这说明
A.宋代绘画深受唐代影响B.绘画是社会现实的再现
C.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D.风俗绘画更受市民喜爱
10.
中国古代火药与指南针早已发明,但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则在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复兴推动技术发展B.思想解放促进技术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技术革新D.社会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11.
“笔法变化丰富,起承转合,似断若连,笔力劲健,速度匀畅,自然含蓄,不激不厉”。下列作品与上述字体特点相似的是
A.
B.
C.
D.
12.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后来用成果否定了上述观点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法拉第
C.牛顿
D.爱因斯坦
13.
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有关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C.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14.
洋务运动时期展开了激烈的体用之争,奕提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其动机为
A.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力
B.借“本来之学”强化国学地位
C.为“中西同源”提供理论依据
D.借“西学中源”说以阻止改革
15.
1919年,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认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这体现了胡适
A.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全面客观地评价了东西方的文化
C.致力于复兴国学抵制文化侵略
D.欲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16.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其主张说明
A.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B.“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17.
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就是好猫”,那么“一块石头”指的是
A.以“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统一的大业
B.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C.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基石
D.摸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8.
***在《湘江评论》中指出,“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发起‘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即‘无血革命’,不致张起大搅乱。”其核心内容是
A.主张创建农村政权
B.主张平民革命
C.倡导组建工人政党
D.呼吁社会改良
19.
纪录片《东方巨响》,真实地表现了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倾注的心血,真切反映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下列科技成就与原子弹研制成功同属于60年代的是
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南优2号”选育成功D.“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20.
1952年,我国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大调整,大力发展工科院校,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1953年,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61-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由此可见,新中国教育
A.受到“左”倾错误较大影响
B.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
C.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
D.侧重政治而忽视科技
21.
“它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它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下列作品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B.
C.
D.
22.
英国作家司各特(1771-1832)的小说冲破了同时期文坛只知凭空虚构的创作模式,成功地把奇特的艺术想象和真实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的真正的历史小说,吸引了大批读者。这表明司各特的小说
A.修正了浪漫主义的缺陷
B.反映了人对“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
C.有再现社会风貌的特色
D.反映了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