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同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同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单选题- (共20题)
5.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 B.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
C.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6.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禁欲主义 |
D.蒙昧主义 |
7.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8.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 |
B.孟浩然 |
C.杜甫 |
D.白居易 |
9.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10.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985工程”等措施的推动
③国家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④《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年代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学校数 | 在校生数 | 学校数 | 在校生数 | 学校数 | 在校生数 | |
1949年 | 34万 | 2400万 | 5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万 | 1.25亿 | 10.09万 | 9115.13万 | 1911 | 1175.05万 |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985工程”等措施的推动
③国家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④《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A.①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11.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B.粮食产量增加 |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
D.促进吏治清明 |
13.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D.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14.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总统共和政体 |
B.君主专制政体 |
C.议会共和政体 |
D.君主立宪政体 |
16.
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A.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
B.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
C.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
D.路德教派提倡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
17.
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人)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187 | 42000 | 51937 |
A.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
B.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
C.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
D.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
19.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A.内河航运尚未使用蒸汽动力 |
B.农奴制阻碍俄国航运业发展 |
C.近代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 |
D.农奴遭受残酷专制统治,社会矛盾尖锐 |
21.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
B.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C.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
D.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
22.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
B.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C.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D.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