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705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1/1/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引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2.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单选题(共33题)

3.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是
①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强占租借地   ④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
英国宗教改革与德国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否定教皇权威B.依靠王权自上而下改革
C.坚持基督教信仰D.宣扬信仰得救
5.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6.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8.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9.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10.
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1.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马木路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欧洲列强的干涉
12.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13.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解负令”
B.建立四百人会议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
14.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15.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6.
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17.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天主教会对英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C.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D.亨利八世离婚案
18.
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宣传自由平等
④反对对外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
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B.路德宗C.英国国教D.胡格诺派
20.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B.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21.
“黑船事件”和下图事件客观上对日本产业的积极影响是
A.议定关税
B.日本能获得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
C.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日本社会更加动荡
22.
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
②轻罪重罚
③户赋、劳役沉重
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沙皇专制统治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
24.
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25.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保守派上台执政,坚决反对新法D.政令不畅,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
26.
下列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B.奠定了埃及近代化的基础
C.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D.使埃及彻底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
27.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28.
下列有关宗教改革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29.
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
30.
通过宗教改革后的西欧一些国家如德意志、英国等,其宗教变化的相似点在于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31.
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32.
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中央集权
33.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尊王攘夷”②“辞官纳地”③“大政奉还”④“戊辰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D.①③④②
34.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参加者C.时间D.地点
35.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3.选择题(共8题)

3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其都城定在了( )
37.一个东汉的地主会计算自家的田亩面积,他的知识可能会来自下列哪本书(   )
38.不论a,b为何有理数,a2+b2﹣2a﹣4b+c的值总是非负数,则c的最小值是(   )
39.下列表述准确无误的是(   )
40.下列表述准确无误的是(   )
41.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
42.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43.从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