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回答以下问题: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2)明清时期,为维护台湾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
(3)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4)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2)明清时期,为维护台湾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
(3)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4)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2.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回答: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共首次合作有何意义?
(2)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回答: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共首次合作有何意义?
(2)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2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000多人次。
材料三 在8.23金门炮战51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举两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4)对比材料一、三,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000多人次。
材料三 在8.23金门炮战51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举两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4)对比材料一、三,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5.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1分)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是什么制度?(1分)指出秦朝和元朝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要表现。(2分)
(3)材料三中台湾同胞的悲愤是因何年的什么事件?(2分)而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1分)
(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1分)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是什么制度?(1分)指出秦朝和元朝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要表现。(2分)
(3)材料三中台湾同胞的悲愤是因何年的什么事件?(2分)而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1分)
(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2.单选题- (共18题)
6.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
7.
以下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以后,大陆主要省市、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单位:%)。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间团体协作交流对经贸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
B.地缘关系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
C.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关键 |
D.民意基础、平等协商是两岸经贸发展的条件 |
8.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9.
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一国两制”的提出 |
C.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
D.“九二共识”的达成 |
10.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
13.
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13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下图是其中的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采用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
15.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B.“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
16.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
17.
“世纪的握手”——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

A. 合作—对抗
B. 对抗—合作—再对抗
C.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D. 对抗—合作—再对抗—再合作

A. 合作—对抗
B. 对抗—合作—再对抗
C.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D. 对抗—合作—再对抗—再合作
19.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
20.
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庆祝回归十周年,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歌,其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香港走上歌词中的“路径”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 B.20世纪70年代 |
C.20世纪8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23.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3.选择题- (共9题)
30.
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正式提出以______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