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灌云县圩丰中学八年级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668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2/22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答。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中国政府也派出代表出席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收回青岛主权的正义要求,但遭到英美法的拒绝。
材料二:北京学生举行游街示威,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材料三:6月5日上海日沙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印刷、公共交通、码头等行业相继罢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件历史事件,和此事相关的节日叫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说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6月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新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历史事件在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并谈谈该历史事件展示了什么精神?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报道,明年“南京的记忆”将作为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6周年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赴东欧展出。自1986 年以来 , 已有多名日本在职的内阁大臣公开否认日本的侵略史实。例如1994年5月 , 羽田内阁的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在就职不到一个月便公开说 :“ 把太平洋战争定为侵略战争是错误的 ”,“南京事件纯属捏造 ”。
材料二:钓鱼岛撞船事件后首次中日首脑正式会晤“胡菅会”11月13日傍晚终于在横滨匆匆登场,尽管会谈仅仅22分钟,但成了APEC峰会期间最大新闻亮点,日本主流大报纷纷将“胡菅会”作为头条新闻。虽然中日首脑会晤失去了往日的亲热和笑容,而略显拘谨和勉强,但这也正是目前中日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至少破解了两个月来中日关系一个“僵局”,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据不完全统计,最近4年间,中日领导人在双边互访及各种场合会晤次数在20次以上,***、温家宝都三次踏访日本,创造了两国交往史上的新记录。可以说,中日关系之所以能够走出“小泉僵局”而“回暖春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高层频繁热络的互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 南京事件 ”指什么 ?在这次屠杀中有多少中国人被杀害呢?
(2)上述材料表明日本国内对侵华战争的态度怎样?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2.判断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请回答:
(1)此材料事在那次会议上通过的?材料被称作什么?
(2)这次会议是在什么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召开的?
(3)***在这次大会上作了 的报告,会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3.选择题(共15题)

4.
“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D.井冈山会师
5.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6.
下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参加了南昌起义的有①***②周恩来③刘少奇④朱德⑤贺龙(  )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④⑤D.①②④⑤
7.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第四军某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在打赢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之后,攻打武昌城,以“打倒反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而战死,虽死犹生”的牺牲精神,为国民革命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材料中的“某团”是指(  )
A.朱德指战团B.叶挺独立团
C.第九纵队独立团D.国民党第19军
8.
某校准备举办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图片展,以下为其中四幅:

请把以上图片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依次是:( )
栏目名称
开天辟地
北伐凯歌
星火燎原
万里长征
图片序号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④①②D.②④①③
9.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其中,第一次国共合作(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10.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上述标题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D.四一二政变
1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斗争,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指(  )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B.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C.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D.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12.
老战士王镇曾用画笔记录他的亲身经历。其中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D.井冈山会师
13.
(题文)在反映西安事变的影视作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互称“蒋校长”“周主任”,源于他们都共事于
A.北京大学B.黄埔军校C.京师大学堂D.京师同文馆
14.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歌曲中“从那个悲惨时候”指的是(  )
A.七七事变后B.红军长征开始后
C.九一八事变后D.解放战争后
15.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至电朱德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 蒋介石至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16.
中华民族向来勤劳勇敢,在面对强敌的情况下,能够众志成城,团结御侮,共赴国难。请你指出下列最能反映这一精神主旨的是(   )
A.合作北伐B.共建黄埔军校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7.
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图片资料。由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

图片说明:
①在东北坚持抗日的义勇军战士②李宗仁在台儿庄③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线④八路军与民兵配合拆毁正太铁路
A.正面战场抗战B.敌后战场抗战
C.八路军与民兵抗战D.全民族抗战
18.
俗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但其中第二次合作是外力迫使的,这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以后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