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 | 苏联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 1949年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
(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时间 | 事件 |
1989年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
1993年 | 欧洲联盟成立 |
1994年 |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
1995年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2.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
——《墨子》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2.单选题- (共15题)
4.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5.
对下列图示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正在形成图三的经济结构 | B.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
C.图一的经济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 D.图二的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
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B.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C.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8.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9.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
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10.
《国语》中曾提到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A.齐桓公重视农业生产 | B.春秋时期青铜器应用于农业 |
C.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 | D.已经开始运用牛耕技术 |
11.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由此看出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 | B.具有脆弱性 |
C.千耦其耘 | D.男耕女织 |
13.
“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不稳定性 |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
C.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D.鼓励海外贸易的需要 |
14.
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
A.“光荣革命”的成功 |
B.“日不落”帝国建立 |
C.君主立宪制完善 |
D.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
15.
政府放弃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一战期间 |
B.国民政府前十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6.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
C.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 |
17.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下列事件或现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实业救国思潮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实业救国思潮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