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材料一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二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材料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摘编自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危机与文化自觉”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0题)
3.
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的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这反映了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 |
B.民族危机的加深 |
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 |
D.洋务运动的破产 |
4.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道:“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
B.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
C.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D.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5.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
6.
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
A.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 |
B.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C.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 |
D.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 |
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从“师技”向“师道”的转变 |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
C.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
8.
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辛亥革命的推动 |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C.社会变革的需要 |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9.
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都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
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
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 |
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
10.
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
11.
《清代学术概论》中道:“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已为时代所不容。”这一言论
A.从文化背景说明维新派产生的原因 |
B.从阶级属性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必然 |
C.从思想内容说明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
D.从社会环境说明维新思想形成的特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