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4.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达标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654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对外“和约”——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
……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
……
(1)“和约”中第八项是针对哪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针对材料二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3.
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解析下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A.中日甲午战争
B.巴黎和会
C.抗日战争
D.明治维新
4.
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
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
B.义和团运动挽救了中国被侵略的命运
C.其结果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D.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并成功加入WTO,这成为一份给予中国的新世纪贺礼,而在距此100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却给中国送来了一份无法忍受的“新世纪贺礼”,这份“贺礼”是(  )
A.日本挑起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
C.签订《辛丑条约》D.签订《马关条约》
6.
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可见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7.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
A.鸦片战争期间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义和团运动期间
8.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D.帝国主义对中国间接的殖民统治秩序最终形成
9.
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下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0.
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
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
11.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 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13.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14.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这实质表明
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
C.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
1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16.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3.选择题(共1题)

17.一束光线从点P(0,1)出发,射到x轴上一点A,经x轴反射,反射光线过点Q(2,3),求点A的坐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