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试题3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653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材料二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3.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日本内阁方房长官称对中方二战结束69年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感到疑惑,曾有日本学者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B.肯定了传闻(口述)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C.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否定了日本侵略的历史,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4.
曲线图和历史绘画都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但是如果绘制失当的话,反而可能会让我们误解一段历史。著名油画家董希文1952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曾因种种政治原因而饱受磨难,屡遭改动。图一、图二是遭改动的油画局部。197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图三是恢复作品的局部,中国革命博物馆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的历史背景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粉粹“四人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C.刘少奇恢复了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D.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6.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建设国家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B.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富国强兵
C.创业立业、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创业立业
7.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批判愚昧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重视民意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8.
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
B.法律平等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论
9.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智者学派的上述主张
A.适应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需要
B.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提供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10.
下图是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A.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思想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
C.短篇抒情诗歌;文学剧本;科学游记
D.抨击专制王权;叙述封建官僚家庭的衰落;挑战教会神学
11.
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在书中,他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这说明
A.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B.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C.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D.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12.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13.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14.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Romance,“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在东方文艺中也一直有着重大影响,下列东西方文艺创作中具有“罗曼蒂克”风格的是:
①屈原的《离骚》
②拜伦《唐璜》
③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表明小说是
A.固化大众认知的重要方式
B.客观再现历史的重要手段
C.提升人物价值的必要手段
D.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途径
16.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元代文学依托于世俗生活
B.文学都是时代的反映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7.
据载:唐代“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这一材料说明
A.唐代的历法已相当科学完备
B.唐代雕版印刷业已相当发达
C.唐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D.唐代民间印刷技术高于官方
18.
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出现的革命性成就是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思想:“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据此,可知费正清
A.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潮的合理性
B.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态度
C.对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的方式有一定认识
D.意在肯定传统文化对当代改革开放事业的现实意义
20.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与上述评价相符的历史人物是(  )
A.曾国藩B.康有为
C.谭嗣同D.孙中山
21.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的一篇文章发表评价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22.
“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孙中山发表于1912年4月的这段言论,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实业救国
2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3.选择题(共2题)

24.

读左图 “亚洲大陆沿3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右图“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读左图 “亚洲大陆沿3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右图“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