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市明集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63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9

1.综合题(共3题)

1.
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

图1   图2
(1)两则图片反映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哪两件重大事件。这两件事件的时间分别是在哪一年?
(2)请你分别说出图中人民军队的名称。
(3)请分别说出这两则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人民军队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饶天飞。”“不叫参加拥也要拥进!”
材料三:“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文件颁布后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是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后农村的情形,当时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3)材料三由于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中央发起了哪两个错误的运动?
(4)从这两个错误的运动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3.
(2017年山东德州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2.选择题(共24题)

4.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
A.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经验
5.
下列内容反映的会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③“三个代表”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6.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巩固新生政权
7.
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D.“文化大革命”期间
8.
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天路》,唱出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而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已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藏公路建成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改革开放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9.
阿牛在日记中写道:“最近的怪事真多,大家把十几亩地里的水稻密密麻麻移到一亩地里,然后向上报告说亩产达到3OO0多斤。”这则日记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10.
***被视为世界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他
A.领导了辛亥革命
B.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C.领导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D.实行了改革开放
11.
下列人名代表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其中时间与人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A.1951年--张援朝B.1953年--杨跃进C.1967年--王文革D.1980年--刘开放
12.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同志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14.
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迷梦,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    )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③④
15.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1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17.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18.
作家莫言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这段描写表现得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场景
A.五四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9.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深圳经济特区
2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21.
“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 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上述材料称赞的是 (  )
A.***B.周恩来C.江泽民D.邓小平
22.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23.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D.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24.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两次会议上( )
A. 中共十二大和十四大 B. 中共十二大和十五大
C. 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 D. 中共十五大和十八大
25.
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26.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②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设置上海浦东新区
④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
27.
按照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A. 按劳分配 B. 股份制改革
C. 政企分开 D. 多种所有制并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