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单选题- (共15题)
2.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4.
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兴盛 |
B.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
C.陶瓷之路的兴盛 |
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
5.
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
C.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
6.
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 |
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
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 |
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 |
7.
在欧洲某一时期,“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了解海外奇闻让人们乐此不疲;各种游记成畅销书,连刚刚出现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也运用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游记体裁”。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商业革命的推动 |
C.对宗教的狂热 |
D.地圆学说的流传 |
9.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
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
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
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10.
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有
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④“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④“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③ |
11.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12.
张謇说:“(振兴实业)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及,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纺织业)铁(钢铁业)。”张謇强调“棉铁主义”主要是因为( )
A.是其实业救国的经验总结 | B.是建立民族工业体系的途径 |
C.是对世界经济的理性认识 | D.是遏止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 |
15.
北师大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消除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D.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