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
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片断一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
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古今中外九大著名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15分)
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15分)
4.
(09年天津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材料三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0题)
5.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6.
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 B.美国内战时期 |
C.俄国十月革命期间 | D.巴黎公社期间 |
7.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8.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9.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10.
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
11.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 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 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 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A. 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 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 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 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2.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13.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了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资,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A.英国的伦敦 |
B.法国的巴黎 |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
D.意大利的威尼斯 |
14.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
3.选择题- (共8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