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561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的?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要打破僵化模式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及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
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材料二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课题。二者是何关系?
1986年,李泽厚在《走向未来>创刊号上发表题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论文。他在文中指出,五四时期,“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再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批判。王元化认为,“把启蒙和救亡看成全然相克是不对的”。金冲及指出,“从根本上说,是救亡唤起启蒙,还是救亡压倒启蒙?我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丁守和也谈到:“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戊戌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杜文君进一步强调,“救亡压倒启蒙”说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题,改写了中国近代的全部历史。彭明认为:“把马克思主义排斥在科学和民主之外,排斥在启蒙运动之外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李良玉更是直接指出,“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
——郑永年《中西方启蒙的差异》
(2)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共19题)

3.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4.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5.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
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
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
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
7.
下图反映出当时的战略意图是
A.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停战投降
D.实现解放战争主战场的转移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9.
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保持和谐的关系
10.
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C.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D.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12.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
B.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C.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D.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13.
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14.
下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轻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重工业发展迅速D.实现了关税自主
15.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宪法,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基本经济体制。两次修改
A.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状况
B.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
C.巩固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
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6.
它“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材料中“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A.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
B.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提高
D.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17.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管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8.
下图是 19 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19.
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变动
D.直观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20.
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21.
下表为1952年新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后的相关数据。这次院系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急需工业建设人才
B.改变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局面
C.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D.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