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韩愈对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2.单选题- (共19题)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
B.西方列强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学习西方的技术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倡西学、兴民权 |
A.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
B.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
D.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A.实业救国 | B.崇尚科学 |
C.政治共和 | D.民族独立 |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 | 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 D.“中体西用”的影响 |
A.《海国图志》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新文化运动 |
A.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
D.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 |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
A.批判清政府的腐败 | B.振兴工商业 |
C.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 D.重视传统道德 |
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A.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