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547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韩愈对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2.单选题(共19题)

2.
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用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帝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强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3.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
4.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B.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5.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冯桂芬、王韬、李鸿章B.冯桂芬、王韬、洪仁玕
C.冯桂芬、王韬、康有为D.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6.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7.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8.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
9.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A.实业救国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D.民族独立
10.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1.
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
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D.“中体西用”的影响
12.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13.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A.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14.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 )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1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高呼:中国“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其思想核心是(  )
A.批判清政府的腐败B.振兴工商业
C.改革封建政治制度D.重视传统道德
16.
下列与下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科学与人权并重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17.
1915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
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18.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19.
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20.
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君主立宪
B.以法治国
C.人民主权
D.契约立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