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544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4/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户斤蕴,放流故道。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材料二  在解决严重污染环境的烟气问题上,英国议会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1874年又颁布了第二个碱业法;1906年,又再一次颁布制碱法。与此同时,议会也通过了控制烟气污染的其他法律。由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1953年议会通过了更为全面和系列的控制大气污染的《大气清洁法》。该法律规定,禁止排放黑烟,包括烟囱、汽车等;防止煤烟,对排放煤烟的设备,要安装除尘和除硫设备等。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指出英国出现严重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
(3)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人类经济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期间,当陈独秀、胡适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刚走出“中国文化中心”的困境,即又跌入“西方文化中心”的陷阱。“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和主张便是这种非“左”即右难题的直白。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
——摘编自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2.单选题(共18题)

3.
据统计,鸦片战争结束时,外国在华洋行总共不到40家,到1892年已有579家,其中实力雄厚者,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总资产达白银800万两以上。洋行的不断增多意味着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B.洋务运动根本无法成功
C.外国侵略致使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D.列强资本输出不断增多
4.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田亩制度并未见诸事实……最大的原因,是阻力太大,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要建立圣库制度B.主张实行绝对平均分配
C.不代表农民阶级利益D.不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5.
孙中山曾对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时局发表评论说:“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甚烈,较前尤甚。”“无数强盗之制”是指
A.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
6.
下表中的内容节选自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项保证”。中共提出这些保证的背景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
B.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争取和平建国
7.
“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了鼓舞,于是满怀信心地宣布:‘……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中国在这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是
A.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全面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D.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8.
它既有维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的一面,又有维护成员国既得权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剥削的一面。与上述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A. 欧洲共同体
B. 北约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亚太经合组织
9.
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
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
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
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
10.
《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A. 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 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 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 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11.
下图是根据清朝前期广东海关税收收入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清朝前期
A.清政府仍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同外国的交往在日趋加强
D.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发展
12.
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均输法
A.保护了小农经济
B.打击了豪商大贾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
13.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14.
下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1870~1910年间
A.西方国家主导了海上航运业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海上航运业的产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海上航运业的机械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15.
晚清时期,翰林院侍读王先谦奏曰:“官办则靡费甚而中饱多;不启其端,商民难以虑始,亦必疑惧裹足……官启其端,招商继之。”左宗棠也认为:“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材料表明当时
A.封建士大夫普遍反对创办洋务企业
B.官办企业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洋务企业的弊端
D.开明官员建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6.
“大会……按照‘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路,指导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第一次触及中国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但这一真知灼见并没在当时贯彻下去。材料中的“大会”召开于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
C.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17.
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避免专制独裁
B.实现人民主权
C.遵守社会契约
D.建立法治社会
18.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把古代希腊的一位学者“作为他古代的先驱和战友”。相关的学者及伏尔泰的依据是
A.普罗塔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B.苏格拉底——尊崇理性并追求思想自由
C.柏拉图——设计出了心目中的理想国家
D.亚里士多德——对科学进行了理性的分类
19.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生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0.
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A.促使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C.直接引发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潮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