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同步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44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

——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材料二: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地理上的发现”从哪些方面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经济原因及交通变革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对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要把他捎带了去。无意之间,他在街上走,看到游街的红灿灿的名为“洞庭红”的蜜桔,就用朋友赠送的银子买了百十斤蜜桔抬上船去,被朋友们嘲笑一番,没想到,到了南洋,当地人不识,均以一个大钱一个抢购,无意之中获利千倍。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银子买下。遂逐步发展成大户人家。
(1)这则故事提供了哪些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和生活观念的信息?
材料二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他指出:“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振兴工业。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摘自《张季子九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1895年,张謇宣布放弃仕途,转而经商,先后创办纱厂、面粉厂、电厂,建码头,修公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依据材料,概括张謇的思想主张。联系该思想主张的目的和实践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所代表的这一社会思潮。

2.单选题(共18题)

3.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4.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
C.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
D.政府重农抑商
6.
美国商人托马斯·诺克斯在19世纪70年代写道:“中国人(即买办)学会了外国人无形中教给他的生意经……在所有的中国口岸,都有华人的钱庄、华人保险行、华人贸易团体、华人轮船公司以及其他企业。”这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A.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培养了一批为外国服务的汉奸走狗
C.遭到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抵制
D.造成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
7.
1876年,发昌机器厂在《申报》刊登广告,称该厂“专造大小轮船机器,已造起数艘,快马如飞”。1893年该厂生产的“汉阳号”轮船卖给朝鲜商人。这表明近代中国轮船行业
A.已经完全实现了生产的自主化
B.与西方轮船行业展开竞争经营
C.成为近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D.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  )
A.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B.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
C.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D.没有相应的政权保障
9.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0.
地方志是研究历史的常见史料。民国时期《南浔镇志》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人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贸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买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仔细研读该诗歌,可以得出的结论包括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
C.出现买办和买办化商人
D.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稳固
11.
1867—1913年,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等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主要进口商品。由此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重视商业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
C.小农经济解体
D.卷入世界市场
12.
“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B.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D.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13.
《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A.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
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
D.封建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14.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C.引进了近代机器进行生产D.开始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5.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01年至1911年间,全国新设的厂矿有346家,资本达8.8348亿。这10年新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都超过了前30多年间的2倍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6.
李时岳先生指出,“简单地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所以,严格地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该评价符合
A.整体史观B.现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
17.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18.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便是增强了集权专制控制社会的能力,相应地减少了国民所能保留的自然权利,客观上为专制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这说明:
A.洋务运动是晚清加强专制集权的经济手段
B.洋务运动剥夺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治体制
D.洋务运动使清朝专制达到顶峰
19.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0.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