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尽管它的政治动机和目的是反动的,力量是薄弱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看历史》2010.11
材料三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0.11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
(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尽管它的政治动机和目的是反动的,力量是薄弱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看历史》2010.11
材料三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0.11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
(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2.单选题- (共12题)
2.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3.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 |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5.
对《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的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
②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
③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④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
②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
③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④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6.
矛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从镇上有了洋油、洋布、洋纱……河里有了小火轮以后,他自己田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一天天不值钱,而且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起来。”以上材料反映出
①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②列强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财富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④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①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②列强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财富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④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7.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
B.重工业和轻工业 |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
9.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端 |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
D.认为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 |
10.
19世纪后期,中国的一位社会改革者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位改革者正进行的事件
A.新文化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11.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A.清朝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 |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
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 | 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之法 |
12.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
C.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3.选择题- (共3题)
14.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