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2.单选题- (共11题)
2.
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类别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D.中国的原料开始被列强掠夺 |
3.
下表是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植茶面积(万亩) | 产量(万担) | 内销(万担) | 外销(万担) |
1837 | 521 | 260.5 | 200 | 60.5 |
1861 | 625 | 312.5 | 202.5 | 110 |
1871 | 819 | 409.5 | 202.5 | 207 |
1886 | 934.9 | 567.46 | 205 | 362.46 |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 |
B.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
C.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
D.茶叶产量的增加推动外销量迅速增长 |
4.
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A.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
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
D.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
5.
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
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
时间 | 茶叶(万磅) | 生丝(包) |
鸦片战争前 | 年平均量5000 | 年平均量5000 |
1847年 | 8500 | 22000 |
1853年 | 10122 | 62000 |
1871年 | 1022159 | 126000 |
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 输出总额(单位:英镑) |
1842 | 969381 |
1843 | 1456180 |
1845 | 2394827 |
1860 | 5983257 |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
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
6.
19世纪70年代,上海进口的所谓洋糖,基本都是将产自广东汕头和福建台湾的土糖,直接运到香港取得“洋糖”身份,再转运而来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货行销内地“除入口一正税,一子口税外,任意畅行” |
B.土货过关卡时“口口而查之,节节而税之” |
C.土糖一经转口则“色泽莹白,人咸爱之” |
D.“西商过埠则丁役围护,官吏趋迎” |
7.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8.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 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A. 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 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9.
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企业名称 | 开办年份 | 停办年份及原因 | 创办人 |
直隶磁州煤矿 | 1875 | 1883 退股 | 李鸿章 |
湖北兴国煤矿 | 1875 | 1879 经费无着 | 盛宣怀 |
台湾基隆煤矿 | 1876 | 1892 亏损 | 沈葆桢 |
直隶开平爆矿 | 1873 | | 李鸿章 |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 1882 | 1886 亏损 | 胡思燮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B.自然经济的抵抗 |
C.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0.
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指清朝末期的1800年—1910年,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经理人。买办是外国资本家认为忠实、得力的人物;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培育”;买办违法犯罪,因受雇于外商企业,可以在治外法权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据此可知买办
A.只存在于中国近代史上 |
B.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
C.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
D.不受领事裁判权保护 |
11.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