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32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9/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中瓦子浮铺有西山神女卖卦,……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
——[宋]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录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上述观点的主要原因。(任选一个)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二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三 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拙。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面粉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单选题(共13题)

3.
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报道,“兹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A.黄包车
B.自行车
C.汽车
D.电车
4.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后”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开发开放了上海浦东地区
B.加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D.主导成立亚洲投资银行
5.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诗人的居所)也可怜。”作者旨在说明
A.大邑有唯一瓷窑B.制瓷技术的高超
C.城市经济的繁荣D.生活条件的艰辛
6.
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透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据此推断北宋
A.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B.兵器制造业发达
C.彭城从外地输送用煤D.采矿业技术先进
7.
宋元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到了明朝,棉织品生产更是已遍及全国各地,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棉花引入中国
B.政府大力支持
C.小农经济发展
D.棉纺技术改进
8.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人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人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一现象
A.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9.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A.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D.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10.
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娜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的是
A.明确承包责任制B.多劳多得分配制度
C.增强企业的活力D.市场化的经营道路
11.
从下图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B.我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C.公有制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2.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材料说明中央将
A.增加粮食供应B.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变革土地制度D.废除人民公社管理休制
13.
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 年增长4.6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粉碎了林彪集团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
C.邓小平大力整顿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14.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制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B.中国长期落后的现实局面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示范
D.人们迫切脱贫致富的愿望
15.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量子力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