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展》专题练习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0525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3)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轮船招商局历年船值统计(1873—1893年)
单位:两
年  份
轮  船
小 轮 船
趸  船
驳  船
合  计
1873—74
1875—76
1876—77
1886
1890
1893
476 141
1 342 953
2 782 391
2 300 000
1 964 000
1 640 000
 
12 738
49 903
6 000
6 500
8 000
12 078
40 014
197 960
115 000
80 000
50 000
1 084
4 121
3 000
1 500
2 000
489 305
1 399 826
3 030 254
2 424 000
2 052 000
1 700 000
 
资料来源:轮船招商局历年账略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两者都
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B.是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C.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
D.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口的职业结构(1860~1895)
大类
比例
细类
专业人员
5%
政府部门
官员、胥吏、职业性的安保人员等
社会部门
职业文人(老师、作家等)医生、牧师、僧人等
商业人员
30%
个体批发商
商品经纪人、钱庄主、批发坐(行)商、买办等
个体零售商
零售店老板、小额高利贷者、饭店老板、游商等
雇员
账房先生和学徒、商业劳动者等
运输人员
30%
运输代理人、船主与水手、长途挑夫、从事当地运输的驮夫等
制造业人员
10%
工匠、手工作坊的学徒和雇工等
建筑人员
10%
技工、建筑学徒和工匠等
农业人员
5%
土地耕作者、牧畜饲养人、渔民等
边缘群体
10%
保镖、门房、家仆、艺人(卖唱、说书等)乞丐、无业者等
 

——摘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晚清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8题)

5.
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的是
A.政府放宽办厂的限制
B.列强的资本输出
C.政治改革的推动
D.近代天津的开放
6.
下面是近代部分时期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农副产品出口贸易量剧增
B.鸦片战争使上海区位优势得到巩固
C.鸦片战争推动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
D.近代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7.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8.
191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上的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西洋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B.“实业救国”思港开始涌动
C.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9.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10.
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11.
1897年创设的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所以称为“商务”。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商业得到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认可
B.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C.商战意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D.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12.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13.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4.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15.
“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16.
19世纪中期,欧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使得银价猛跌,而几乎在同时,欧洲各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西方开始对华进行商品输出B.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
17.
李鸿章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洋务诸事,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裱糊匠,使清王朝这一破屋表面上看来一度“居然成一净室”。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B.对洋务运动的结果感到失望
C.主张维持清朝现状无意改革D.开始顺应维新变革之新潮流
18.
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19.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20.
下表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状况变化表,从表中可见其演变的核心主线是
A.曲折发展史
B.斗争反抗史
C.爱国历程史
D.体制演变史
21.
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这表明该厂
A.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
C.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
D.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
22.
1864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当时有识之士提出的并付诸实施的对策是
A.“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B.“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C.“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D.“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