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24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材料三如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材料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府治理环境的措施。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1878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
——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官商合办”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经营范围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核心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单选题(共14题)

3.
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被迫开放的
B.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
C.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两者性质不同
4.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它”表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B.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D.发明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5.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②③B.①②C.②D.③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描述中国的均田制:“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土地,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此外,只有自由农民得到政府的赠与地,而且实际上,并非他们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土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均田制没有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
B.均田制使自由农民获得了土地
C.均田制增加了国家税收
D.均田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7.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不了解世界形势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D.落伍于世界潮流,未能实现社会转型
8.
(题文)“仅1545—1560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材料说明
A.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价格革命促进了荷兰、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9.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由此可见
A.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英国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德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D.发电机是美国人发明的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标志着
A.人类社会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最终建立D.经济全球化形成
11.
“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斯《全球通史》),材料中的“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主要受益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科技革命D.信息技术革命
12.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观点相似的是
A.天津开平煤矿B.广东继昌隆缫丝厂C.上海发昌机器厂D.贻来牟机器磨坊
13.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合作谋发展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D.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14.
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
B.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C.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15.
外电对中国的改革有这样的评论:起初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20世纪90年代初才确立了经济改革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
A.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B.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6.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