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二: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二: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阶段、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回答。)
(3)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阶段、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回答。)
(3)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2.简答题- (共1题)
3.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
(3)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
(3)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单选题- (共22题)
7.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
B.丝绸 |
C.铁器 |
D.青铜器 |
13.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15.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6.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
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
B.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 |
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
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 |
17.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全球化趋势出现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殖民扩张的开始 | D.资产阶级的形成 |
19.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里“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正常的文化交流 | B.西方的殖民掠夺 | C.东方的借鉴学习 | D.工业革命的推广 |
22.
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极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人民公社 | B.大跃进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一五计划 |
23.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24.
下表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年份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
1978 | 77.6 | 22.4 | | |
1997 | 25.5 | 38.1 | 17.9 | 18.5 |
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C.市场经济形成 |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25.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现代化 |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4.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