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20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二: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阶段、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回答。)
(3)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2.简答题(共1题)

3.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
(3)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单选题(共22题)

4.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于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5.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地
B.赔款
C.关税协定
D.五口通商
6.
考古队在某地墓葬发现焦炭、棉毯、唐三彩等遗物,此墓葬最早可能在
A.唐朝末年B.南宋末年C.元朝末年D.明朝末年
7.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8.
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
A.工商业中心B.宗教活动中心C.经济中心D.政治中心
9.
与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的是
A.对外贸易空前活跃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江南地区市镇群的出现D.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10.
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突出表现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B.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
C.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D.出现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
11.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条件是
①白银普遍流通
②政治统一
③大运河开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12.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C.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13.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14.
曾到过亚洲的西方航海家有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迦马 ④麦哲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
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
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
17.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全球化趋势出现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D.资产阶级的形成
18.
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在
A.15世纪B.16世纪C.17世纪D.18世纪
19.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里“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正常的文化交流B.西方的殖民掠夺C.东方的借鉴学习D.工业革命的推广
20.
日伪政权采取的措施,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是
A.“军事管理”方式
B.“委托经营”方式
C.控制和垄断金融
D.物资管制制度
21.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①人民公社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家庭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
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极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人民公社B.大跃进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
23.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4.
下表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5.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选择题(共3题)

26.若tanβ=2tanα,且cosαsinβ= {#mathml#}23{#/mathml#} ,则sin(α﹣β)的值为{#blank#}1{#/blank#}.
27.若tanβ=2tanα,且cosαsinβ= {#mathml#}23{#/mathml#} ,则sin(α﹣β)的值为{#blank#}1{#/blank#}.
28.

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判断对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