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的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在经济改革政策上有何共同点?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的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在经济改革政策上有何共同点?
2.
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苏联没有参加任何战后贸易谈判,其国际商业活动主要限于其东欧卫星国集团。
——摘编自《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是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是因为二战后德国人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
——(德)霍尔斯特·罗力《欧盟超国家职能及德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指的是什么?根据这个原则建立了哪些国际组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为什么是“最积极的倡导者”?并概述德国在欧洲联合道路上所作的贡献。
(3)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的认识争论激烈。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当今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苏联没有参加任何战后贸易谈判,其国际商业活动主要限于其东欧卫星国集团。
——摘编自《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是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是因为二战后德国人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
——(德)霍尔斯特·罗力《欧盟超国家职能及德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指的是什么?根据这个原则建立了哪些国际组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为什么是“最积极的倡导者”?并概述德国在欧洲联合道路上所作的贡献。
(3)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的认识争论激烈。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当今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9题)
4.
据《泾县志》载,明初时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士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该变化反映了明代
A.南方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
B.江南地区日益成为经济重心 |
C.经济发展冲击身份等级观念 |
D.早期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
5.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 |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
D.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
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
B.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
C.实行以银纳税,加重人民负担 |
D.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
7.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
C.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
D.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
8.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
B.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
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
D.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
9.
(题文)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A.商业活动打破坊市制度的界限 |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
D.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
10.
(题文)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
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 |
11.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 B.郑和下西洋 |
C.新航路的开辟 |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12.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A.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
B.大地产制发达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
D.田庄经济开始兴起 |
13.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 |
B.垄断产生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
C.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
15.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严格限制 |
B.辛亥革命后为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 |
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实业救国思潮及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16.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
A.农村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 |
B.“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
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
D.农村经济形势出现迅速好转 |
17.
对下列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吨)
种类 | 1952年 | 1957年 | 1965年 | 1978年 |
粮食 | 163.42 | 195.05 | 194.53 | 304.77 |
棉花 | 1.30 | 1.64 | 2.09 | 2.16 |
原油 | 0.14 | 1.46 | 11.31 | 104.05 |
钢 | 1.35 | 5.35 | 12.23 | 31.78 |
A.“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
B.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
C.“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
D.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几乎停滞 |
18.
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这一现象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 |
B.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
C.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
D.国有企业实现私有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
19.
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B.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
C.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