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19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二: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什么经济的写照?这种经济产生于何时?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清朝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清政府何时改变了这一经济政策?对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中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2.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措施,并评价该体系对世界经济的机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风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风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风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材料四: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食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结果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风阳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
(3)材料四中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

2.单选题(共16题)

4.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
A.广州
B.厦门
C.福州
D.深圳
5.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产生
B.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7.
(题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8.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C.井田制趋于瓦解D.土地兼并严重
9.
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10.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对此,一些史学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这主要是指
A.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11.
“天主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天主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12.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13.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具有威慑力的炮舰B.物美价廉的商品
C.先进的通讯手段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4.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顶尖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D.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15.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政府的措施
16.
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推动了经济发展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17.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的网络热词。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就出现了一次以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当时出现创业浪潮的原因是
A.公私合营全面展开
B.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延伸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19.
1909年初,《大公报》上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3.选择题(共1题)

20.
(题文)《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