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五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512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2.单选题(共13题)

3.
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铁农具的推广带来的影响有
①“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②“秋七月,初税亩”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B.农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C.地主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明显
5.
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
B.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
C.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
D.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
6.
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这说明当时
A.长途贩运贸易充分发展
B.北方手工业比南方发达
C.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明显
D.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7.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8.
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
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9.
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三十二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这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B.白银储量丰富C.贸易范围扩大D.政府放松控制
10.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11.
“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汉武帝元狩三年,正式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D.防止富商大贸与地方势力相勾结
12.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13.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14.
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寡廉鲜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重在经世致用
B.蔑视君主权威
C.追求普遍真理
D.实质虚伪教条
15.
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