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考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512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9/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形成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磅、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评材料中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观点。
(要求:结合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8题)

4.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5.
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6.
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7.
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乡村集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
A.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有所发展
B.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
8.
河南社旗县是中国民间商会的发源地之一,清代山陕会馆最早制定了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等商业文物遗存。这说明
A.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B.会馆有地力商业行政管理职能
C.清政府注重立法规范商业行为D.商会成为政府重农抑商的工具
9.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商人利益
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工商业发展冲击农业主体地位
10.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11.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出现高潮
B.世界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新大陆沦为英、法的殖民地
D.资本主义征服了全球
12.
17世纪的荷兰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等政策,过着富足的生活。出现这种兴盛局面基于
A.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B.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D.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13.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 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4.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15.
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物出盆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6.
清朝末年,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国内贸易税和关税的收入已经逐渐超过了田赋的收入。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就
B.民族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出现较大变动
D.传统小农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17.
1958年,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为267亿元,比上年的138亿元增加97%,相当于“一五”期间投资总额550亿元的一半。这
A.有利于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B.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
C.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贡失调
18.
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19.
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产到户。这
A.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D.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
20.
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该会议
A.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1981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