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12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額分配表(总人数170人):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29%
7.39%
2.27%
23.86%
 
——北京市档案馆
材料二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在选区划分上,将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規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
——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新《选举法》颁布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实行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劝告中囯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囯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現在各种亚非囯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囯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題解析》
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橫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材料三中囯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囯际问題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囯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題》(1990年12月24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亊件。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囯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赖肖尔《中囯: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分析比较北宋首都东京与唐朝首都长安(见下图),就可以发現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真实状况。
——樊树志《囯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先秦至陏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长安、北宋东京两城商业区分布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能体现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其他表现有哪些?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的殖民航海贸易政策,他们崇尚海外冒险、鼓励殖民扩张,甚至支持用暴力手段夺取财富的真正海盗行径……如同马克思所揭示的:“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摘编自黄顺力《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欧美各国纷纷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过剩和市场狭小的矛盾。因此,单一民族经济的发展开始超出了国界的束缚,形成了最初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个时期经济国际化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与掠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鲜明的特征:新兴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寻找工业产品倾销市场和掠夺原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西欧对整个世界的优势主导地位,其中英国由于引导了工业革命而独占鳌头,成为“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杨丽红《论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特点。

2.单选题(共23题)

5.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的英国棉纺织品消费量,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C.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洪都拉斯
6.
***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转折点”可能出现在
A.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的笫二年
C.中共进行三大战役时期
D.渡江战役顺利进行时期
7.
列宁在1895年指出:“《共产党宣言》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在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其主要说明《共产党宣言》
A.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
B.其社会价值会永远存在
C.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D.值得世界所有工人研究
8.
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9.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的目的,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这一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荡,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此,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在
A.中共笫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笫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笫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
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亊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进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作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 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D. 认可“一国两制”
1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笫26届联合国大会
D.笫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13.
下图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的新闻照片。此照片可以说明
A.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成员国
B.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
C.中苏两国结盟的政治影响深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认可
14.
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大人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这种联合
A.恢复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B.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15.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罝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声明的实践结果是
A.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
B.不了了之
C.促进了西欧的联合
D.推动了东西方的缓和
16.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赞誉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中国被冠以“丝国”之谓始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7.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中原地区足棉花主产区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18.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
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防止商人谋反
19.
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的航海家们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下图所示新航路,属于迪亚士开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
1651年,英国宣布,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此规定
A.旨在打击荷兰的商业利益
B.反映了英国海上霸权崛起
C.导致了英国与西班牙战争
D.说明了英国造船业的发达
21.
据统计,1800年英国的原棉消耗量为5200万磅,而到1840年则增加到了4.59亿磅。这主要是由于
A.英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B.蒸汽动力机械的广泛使用
C.英国对外殖民掠夺的加剧
D.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22.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23.
李鸿章在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时你:“各省在沪殷商,或置轮船,或挟资本,向各口装载贸易,俱依附洋商名下,若由官设立商局招徕,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并官局。”这说明设立轮船招商局意在
A.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强政府对市场垄断
C.开创股份制企业模式
D.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
24.
1882年创办的公和永丝厂,是上海第一家华商缫丝厂。起初,厂内设备完全来自国外,“指导厂务”的工程师,也请外籍人员担任。材料表明早期民族工业
A.对外资有依赖性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大多由外商投资
D.积极吸收先进技术
2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有
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④政府提倡与鼓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6.
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27.
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来自中国东部诸省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