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
马克恩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懈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
——张之洞《拟设织布局折》
材料二马克恩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懈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张之洞的对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2.单选题- (共31题)
3.
《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
A.重视外交谈判技巧的使用 |
B.现代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
C.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
D.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
4.
1948年至1952年是西欧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状况已不复存在,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 |
B.自由贸易国际协定的签订 |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启 |
D.国际形势相对缓和的局面 |
5.
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范围。这体现的是
A.商业革命 |
B.政治革命 |
C.工业革命 |
D.价格革命 |
6.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南非和澳大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
7.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你认为下列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
A.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C.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
D.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
8.
1935年5月,新政的核心——《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以终止;1936年1月,《农业调整法》也被判定违宪予以终止,这说明
A.三权分立存在制度性矛盾 |
B.罗斯福新政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
C.政府干预经济以失败告终 |
D.新政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 |
9.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参谋总部认为将西德的资源用于西欧的防务须克服两大障碍:一是法国对西德重新崛起的恐惧,二是对一个完全重新武装、主权独立的德国采取何种防范措施,“法国的建议似乎通过漫长的道路能够决定这两个问题”。“法国的建议”是指成立
A.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B.欧洲煤钢共同体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欧洲经济共同体 |
10.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这些社会生活表明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 |
B.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 |
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
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 |
11.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近代缫丝业只有56家,战后4年之间共增开34家,超过总和的一半以上。导致此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的广泛使用 |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
C.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 |
D.政府推行鼓励兴办实业政策 |
12.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在计划管理上注意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
B.缓解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
C.妥善地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
D.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
13.
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
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
14.
《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
A.小农经济发展 |
B.注重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出现 |
D.农民自给自足 |
15.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
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16.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
17.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
B.铁器的冶炼情况 |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
D.神农氏创造耒耜 |
18.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有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前往福建沿海参加海上贸易。十七世纪初年,在海上贸易中有手工业者的参加并提供商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
B.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
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
D.长途贩运贸易出现 |
19.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原则 | 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 |
C.不利于商人的发展 | D.从政治、经济地位上打压商业 |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禁止海外远征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匮乏
B. 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制度结构上的原因
C. 经济形态的差异是导致对外推动力的根本差别
D. 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A. 禁止海外远征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匮乏
B. 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制度结构上的原因
C. 经济形态的差异是导致对外推动力的根本差别
D. 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21.
1882年,在德国的人口构成调查表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却达到25000人,1906-1907年则达到107000人。下列最能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加了就业机会 |
B.电力工业是德国的新兴产业 |
C.德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
D.德国电力工业居世界第一位 |
22.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欧洲商路中心转移 |
C.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
D.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
23.
英国1815年制定的《谷物法》,限制外国谷物进口;1846年皮尔政府正式废除《谷物法》。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发展缓慢 |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降低 |
C.英国社会生产增长要求自由贸易 |
D.英国准备进口谷物以满足原料需求 |
25.
1945年,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据史料载,到1946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的390家会员厂仅存100家,而开工者只有20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挤压 |
B.美国经济大力渗透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26.
《南海县志》卷21载:(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是中国古代手工作坊的发展 |
27.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
C.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
28.
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当时
A.社会通货膨胀严重 |
B.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 |
C.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
D.国统区经济逐渐繁荣 |
29.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 |
C.促进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以建立民主制为目标 |
30.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
31.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
32.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是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
C.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欧洲更重要 |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
33.
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
3.选择题- (共2题)
34.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正面临枯竭,它们属于{#blank#}1{#/blank#}(选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核能主要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获得能量,其中当今的核电站是通过原子核的{#blank#}2{#/blank#}变来释放核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