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海防主权是如何遭到列强严重破坏的?
(2)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此后中国海防又出现了什么严重局面?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海防主权是如何遭到列强严重破坏的?
(2)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此后中国海防又出现了什么严重局面?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指什么事件?它与“国土欲瓜分”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指什么事件?它与“国土欲瓜分”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2.单选题- (共11题)
3.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就是中国主权不断丧失的过程,列强从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先后为
①开设工厂
②领事裁判权
③派兵保护使馆
④协定关税
①开设工厂
②领事裁判权
③派兵保护使馆
④协定关税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②③ |
C.③①②④ |
D.④②①③ |
4.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起初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
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
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
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
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
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
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②④①③ |
D.③④①② |
5.
中国近代史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近代化”是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包含:经济上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上,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运动没有起到推动中国近代化作用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6.
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参战士兵身体统计表。
据此可以推论
| 年龄 | 身高 | 体重 | 胸围 | 肺活量 | 握力 |
日军 | 21 | 165 | 60.5 | 84.3 | 3689 | 41 |
清军 | 29 | 166 | 54.5 | 89.5 | 3121 | 31 |
据此可以推论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
B.军人体制决定战争结局 |
C.清军不够注重军队建设 |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
7.
刘坤一就某一大事上奏清政府:“辽台并失,则南北危矣,并各国从此必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说明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
B.有识之士反对同日本屈辱议和 |
C.中日之战已经不可避免 |
D.清政府是战是和举棋不定 |
9.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
10.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11.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 |
B.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 |
C.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 |
D.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 |
12.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
C.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 |
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