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列举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
材料二第2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4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5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指出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3)举出两例“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列举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
材料二第2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4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5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指出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3)举出两例“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风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风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风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材料四: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食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结果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风阳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
(3)材料四中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风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风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风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材料四: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食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结果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风阳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
(3)材料四中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重要启示?
2.单选题- (共7题)
4.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
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
5.
为了将贸易扩展到整个中国,英国于1793年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清政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乾隆曾连颁数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不仅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向使团提供丰富的免费食物供应。清政府的这些举动意在
A.营造万邦来贺的盛世景象 | B.践行平等尊重的交往规则 |
C.宣示国力以威慑夷狄之邦 | D.开放海禁以改变保守形象 |
6.
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
B.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
C.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
D.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
7.
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
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
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
8.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的网络热词。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就出现了一次以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当时出现创业浪潮的原因是
A.公私合营全面展开 |
B.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延伸 |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