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84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2.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2.单选题(共19题)

3.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 德国强租胶州湾
4.
史学家张萌麟对抗日战争评价:“我国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下列四位同学结论中与此观点最一致的是( )
A.甲说:“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乙说:“取得反对日本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C丙说:“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使得中国成为与英国、美国等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之列”
D.丁说:“是百年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5.
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6.
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材料分别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B.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
C.冷战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D.遏制理论、马歇尔计划
7.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8.
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是:
A.芍陂
B.都江堰
C.白渠
D.郑国渠
9.
下列不属于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官僚土地私有制
10.
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
A.南宋
B.北宋
C.中唐
D.东晋、南朝
11.
冶炼生铁技术最早出现于:
A.秦代
B.春秋战国
C.东汉
D.西汉
12.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宋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13.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14.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
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15.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的虚伪
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1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17.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18.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9.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
制造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的是:
A.史蒂芬孙
B.哈格里夫斯
C.阿克莱特
D.瓦特
21.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