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 时刻,每一个 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 方6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 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 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 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 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如何“振荡 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留下了哪些“伤痕遗产”。你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消除“冷 战”的“伤痕”。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 时刻,每一个 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 方6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 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 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 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 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如何“振荡 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留下了哪些“伤痕遗产”。你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消除“冷 战”的“伤痕”。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 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 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 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 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 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 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 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 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 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 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0题)
4.
林则徐在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写道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这反映了林则徐
A.主张与英国通商贸易 |
B.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
C.熟悉英国的政治制度 |
D.具有“天朝上国”思想 |
5.
《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 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规定
A.使中国获得了与英国平等的地位 | B.使中国关税征收逐步制度化 | C.导致中国关税收入开始大量流失 | D.使鸦片贸易在华得以合法化 |
6.
“1860年10月19日,即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第二天,咸丰帝命令奕䜣等人“将退兵各层,迅速定议……画押换约”。主持和局的奕䜣就在当天晚上赶忙按照侵略者要求,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由此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从经济上重创清政府 | B.掩盖了其抢劫的罪行 |
C.迫使清政府最终屈服 | D.弥补了战争军费开支 |
7.
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清朝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C.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
8.
研究发现义和团开始广泛宣传拆毁铁路、电线杆,正是在列强以战争胁迫清政府镇压义 和团的时候”。这说明义和团的这些行为
A.是国人盲目排外的反映 | B.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 | C.是取得军事胜利的需要 | D.是引发列强侵华的根源 |
9.
—位西方历史学家说:到这个时候,“它(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中国沦落至此地步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0.
“在思考中国的这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其他任何战争的时候,笔者必须明白,中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实际上中国像一个百孔千疮的沙袋,一拳击去,沙子四处飞溅。”作者在此认为中国“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人缺乏民族意识 |
B.中国军队战斗力涣散 |
C.君主专制体制的落后 |
D.清政府备战组织不力 |
11.
某同学做了一张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探索历程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应为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
B.南昌起义、长征胜利会师 |
C.秋收起义、遵义会议 |
D.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
12.
中共经过抗战八年,从最初的两、三万人发展到甚至具备夺取政权的能力。而国民党恰恰相反,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的威望、国民政府的威望、整个国民政府的统治消失殆尽。这说明抗战胜利后
A.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 B.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13.
太原市某中学高一(1)班学生承担 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其资料搜集如下图。据 此推断其承担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 B.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 | C.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 | D.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14.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的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表明巴黎公社
A.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 |
B.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 |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
15.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沙皇武力镇压革命 |
B.两个政权并存 |
C.十月革命的胜利 |
D.俄国退出一战 |
16.
《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 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成功答卷”
A.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 B.消除了各民族间的差别 | C.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 D.加强了民主党派的团结 |
17.
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认为,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 任何优越性。他希望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结果在1970年因“思想反动透 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的罪名被处以死刑。他的悲剧说明了
A.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
C.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
D.“文革”导致社会秩序大乱 |
18.
截止2008年底,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共有村委会60.4万个,经依法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230万人,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的村委会占95%以上。这反映了新时期
A.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 |
B.“依法治国”已经得以实现 |
C.实现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 |
D.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发展巩固 |
19.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道隔着台湾海峡,漂流者日思夜想的是故国山川和年轻的亲友, 即使父母也应尚在中年,隔了四十年,回去时所见多是美梦的骨骸。”“漂流者”能回去主 要 是因为
A.“九二共识”的达成 |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C.“一国两制”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限制逐渐放宽 |
20.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的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 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新中国坚持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C.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D.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21.
1946年,美国总统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
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表明
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表明
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 B.美苏关系得以缓和 |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D.美国意图称霸全球 |
22.
钱其琛说在东西方对峙、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的严峻形势下,正是它勇敢地站出来, 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超级大 国的军备竞赛,并坚定不移地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它”是指
A.欧共体 | B.不结盟运动 |
C.亚太经 合组织 | D.上海合作组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