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9题)
3.
英国的麦加利银行于1858年设分行于上海,汇丰银行在1865年设上海分行。它们的初期业务除了适应外国在华商人汇划方面的需要外,还进行商业投机,对中国商人和清政府进行高利贷款,在中国发行钞票。许多中国商人的旧式钱庄成为外国银行的附庸。这表明
A.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
B.资本输出成为侵华主要手段 |
C.中国金融领域的近代化开启 |
D.英国控制了上海的经济命脉 |
5.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训政时期施政》,提出“进行经济建设之原则,必以个人企业与国家企业之性质而定其趋向。凡夫产之可以委诸个人经营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由个人为之,政府当予以充分之鼓励及保护,使其获得健全发展之利益。”这一政策
A.违背了节制资本原则 |
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促进了官僚资本产生 |
D.体现政府经济政策的灵活性 |
6.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2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A.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
B.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
C.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
D.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
7.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第一次有了举世公认的葡萄酒,当时以张裕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企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此“短暂的春天” ( )
A.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 B.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结果 |
C.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酿酒业 | D.使中国民族工业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8.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9.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逐年下降 |
B.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
C.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 |
D.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地域布局不合理 |
10.
大生纱厂,是清末时期张謇于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1899年春开始生产。经营顺利,一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大生纱厂获得丰厚的利润,主要得益于
A.国外生产疲软 |
B.社会环境利好 |
C.纺织基础坚实 |
D.原料丰富廉价 |
11.
20世纪20年代,刘鸿生为了办好章华毛绒纺织厂,在厂开办之初,就派员到国外调查,聘请技师,购买机器;而为了和外国的火柴竞争,不惜高薪聘用专家林天骥来改进安全火柴。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民族企业家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
C.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国列强的技术限制 |
D.只有引进外国技术才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13.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由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 B.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
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 D.进一步完善了工业体系 |
15.
甲午战后,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的原因是
①列强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清政府进行改革,设立了商部
④清政府采取措施奖励工商
①列强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清政府进行改革,设立了商部
④清政府采取措施奖励工商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6.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三大热潮”,这三大热潮的共同点有。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7.
1895~1912年期间,中国资本新增12029.7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新设资本633.1万元。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速度,年率达15%~20%,为过去所未有。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D.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
18.
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这一现象导致
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
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
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
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
19.
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布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是单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 |
B.体现国人自觉排外的理性心理 |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根本转变 |
20.
据统计,与1913年相比,1918年法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总值减少了三分之一,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总值减少了一半。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族工业停滞不前,对英.法等国商品的需求下降 |
B.英、法等国忙于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急剧减少 |
C.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保护民族工业,禁止英.法等国对华输入商品 |
D.英.法等国开始工业革命,忙于国内经济建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