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数据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就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 世界贸易数据表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
材料二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富有东方特色的商品和手工技术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1863年,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改革海关建制,提高了关务行政效率。洋务运动时期,王韬提出“潜夺其利权”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利权”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对外贸易额1978年为206亿美本,2016年达到3。685万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中国外贸压力趋紧。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连续2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就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2.简答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3.单选题- (共19题)
3.
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 |
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 |
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 |
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 |
4.
下表是部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A.20世纪四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
B.战后日本经济规模一度超越美国 |
C.四国当中英国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 |
D.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 |
5.
下表是1981年一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A.适当减少国家干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
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
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
6.
1922—1923年,苏俄私商控制了整个零售贸易的30%多。在莫斯科,1922年零售贸易的83%掌握在私商手中,7%由国营商业控制,合作社商业控制10%。这主要是由于
A.国家消费品生产增加 |
B.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 |
C.工业经济已全面恢复 |
D.自由贸易获得合法化 |
7.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载:“秦汉时期,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从而扩大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农耕面积有所扩大 |
C.农牧区域均衡发展 |
D.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
8.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
A.客观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
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
C.保证了农民生活的稳定 |
D.冲击了重文轻武的思想 |
14.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
15.
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
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
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
16.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
17.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符合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B.反对英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 |
C.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D.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
18.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
19.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增长及比重情况的变化

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A.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
C.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 |
D.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
20.
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
C.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
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