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482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不少吏书记载了海事活动。《晋书扶南传》记载,孙权于赤鸟午间派遣康泰、朱应出使扶南(夸柬埔寨、老挝南部、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郝一带)。贾耽《海内华夷图》记述唐代著名航线“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直通波斯湾,全长14000千米,是举世无双的国际航线。扬州、明州、采州、广州等对外贸易大港亦应运而生。当时,广州港可以停泊上千艘大小海船,“番坊”聚集12万外国商人、水手和家属,于是在此设置市舶使专门管理,按规征收关税,接待保护外国商人等。一直到元朝为止,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大都持着开放和鼓励的态度。

——摘编自刘兴诗《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与海权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洋事业发展的表现及其作用。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部分大臣认识到“今我国通商各口无论长江内河、苏杭二州,皆任洋商轮船往来,是船业之利几尽为彼族所夺矣”。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挽回江海已失航利。”鉴于轮招招商局的发展势头,为收回更多的航海权益,清政府解除了航运业的禁令,由此又带动了一批民营轮船商行的兴起。中法战争后,光绪帝发布上谕:“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由以大治水师为主。”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街九,统一海军指挥权。1889年,海军衙门要求沿海各省一律创设水师学堂。

——摘编自谢茜《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海洋战略的演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期我国海洋事业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2.单选题(共23题)

3.
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帝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4.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政府成倍地扩大纸币发行量;大观元年(1107年)改“交子”为“钱引”时,又“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史称“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北宋政府的这些做法
A.有利于遏制经济危机
B.增强了纸币的购买力
C.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
D.实则是国家与民争利
5.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初雏形
B.表明英国放松了对殖民地控制
C.加剧了本来很严重的贸易摩擦
D.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成功典范
6.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下图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B.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C.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7.
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成立于1960年,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1971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这表明
A.经济外交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B.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
C.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
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8.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图。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现象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综合发展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9.
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10.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11.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12.
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 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 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
13.
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14.
(题文)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民间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B.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对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15.
15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
A.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C.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D.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16.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7.
下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据此可知

A. 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 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18.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一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 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
19.
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
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20.
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0.32
166.86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21.
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
市镇户籍迁移人数
农村户籍迁移人数
1956
634
-573
1957
419
-117
1958
521
-306
1959
1436
-942
1961
-498
-110
1962
-1379
1018
1963
-448
40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
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
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
22.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23.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24.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25.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