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81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第一要求赔偿烟价。第二要求割让一岛或数岛,作为英商居住之地,以免(日后)其身子磨难,而保其赀货妥当。第三要求中国政府赔偿广州行商的积欠。第四要求以后中、英官吏平等相待。第五要求赔偿战费及使费。倘中国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
——摘编自蒋延黻《琦善与鸦片战争》
材料二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战争的进行中,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对伦敦承担海外利益义务的错误估计以及缺乏敌方的准确情报——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失败。林则徐深信,伦敦不会在鸦片贸易这样邪恶堕落且臭名昭著的事件上支持英国商人,但他却不理解,没有这种非法交易,英国人就无法在不承受巨额逆差的状况下进行正常贸易;他也不知道,扩张主义的维多利亚女王政府非常热衷于维护它的海外利益。中国人对其敌人一方的一些错误观念令人瞠目又滑稽可笑;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2.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7题)

3.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4.
某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放弃公使进驻北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放弃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5.
“(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一些列强有意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
6.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赔款太少
B. 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C. 清政府不听话
D. 外国商品销量有限
7.
鸦片战争中,英军坚船利炮是其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国沿海作战也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英国军官伯纳德(W.D.Bernard)指出:“对于中国沿海不完善的地理知识和缺乏准确的海图,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英军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乏对中国沿海地理知识的精准了解。但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停战,英军加强了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水文测量,结果英军后期战争就变得非常顺利,没有受到地形的制约,这表明
A.英国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英国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C.清政府腐朽落后导致中国战败
D.技术上的优势是英军获胜的最主要原因
8.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9.
以下序列中,反映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一组是
A.《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
10.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
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B.为打开中国市场
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D.为掠夺中国财富
11.
一场战争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此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此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如下:“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这次会议召开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五十年代初
13.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北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该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14.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表现了旧式小生产者在民族自强和近代化变革的重合交织面前所产生的迷惘。这种迷惘又决定了他们会同地主阶级中的最顽固者发生感应。”以下口号符合这一历史事件的是
A.攘外必先安内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剿发捻,勤远略
D.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6.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下列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
A. 皇权专制过于强化是失败的主因
B. 单纯发展海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 洋务运动没有改良封建政治制度
D. 缺乏团结统一的领导导致战争失利
17.
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18.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19.
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4.选择题(共1题)

20.用16、17、18、19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一次)编几道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看谁编得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