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义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
——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2)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
材料四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
——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五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以史为鉴,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让你得到哪些认识?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义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
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慌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
——摘编自《甲午
——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2)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
材料四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
——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五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以史为鉴,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让你得到哪些认识?
2.单选题- (共11题)
2.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3.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
4.
(题文)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判断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5.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
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
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
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
6.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
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
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
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
7.
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
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
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
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
8.
(题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公议决定。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据此可知
A.洪仁玕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
B.其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
C.洪仁玕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
D.洪仁玕对外国了解有限,其主张不切实际 |
9.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分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
10.
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A.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
B.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
C.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
11.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