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2)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材料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具备了必需的基本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通过哪些手段获得这些条件的?(2)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清雍正皇帝也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编自《明实录·太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摘编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和清雍正皇帝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这种认识对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从本质上反映了城市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之际这种新现象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自然家给人足。”清雍正皇帝也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编自《明实录·太祖实录》《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摘编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和清雍正皇帝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这种认识对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从本质上反映了城市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之际这种新现象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致使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能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羡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出促成大国崛起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结合所学各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必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材料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致使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能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羡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出促成大国崛起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结合所学各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必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单选题- (共24题)
4.
1902年,四川督臣奉诏仿照印度卢比的形式铸造西藏新银币。该币在型制上采用纯圆样式,因其便于携带且成色重量准确,故“番民乐用,卢比遂日见其少”。1906年,驻藏大臣奏请“规复旧制”,铸造传统方孔圆钱,清廷因担心市场不予接受而给印度卢比以可乘之隙,未予采纳。这表明
A.西藏开始隶属中国中央政权 |
B.清王朝维护了国家主权 |
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
5.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
6.
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即所谓“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C.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政策 |
D.地权和劳动者严重分离 |
7.
据史料记载,汉朝时全国设了49处铁官,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其中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当时
A.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
B.施行冶铁官营制度 |
C.冶铁技术已相当成熟 |
D.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
8.
元朝时,江南地区的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更是大量圈湖造田。这种现象折射出
A.土地兼并已恶性发展 |
B.政府土地政策的失控 |
C.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
D.南方人口的较快增长 |
9.
明朝时江浙地区纺织业发达,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但南方产布区与产棉区的分布并不完全重叠,江浙地区纺织业流行布棉交换,即纺织户通过商人从外地运来所需的棉花。这一现象说明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D.纺织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趋势 |
10.
按照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估算,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3.1%增长到32.4%,居世界第一;而同期西欧各国的GDP总和在世界占比仅从23.3%提高到26.6%。这说明
A.清初的综合国力远超西欧 |
B.清初自然经济高度发达 |
C.经济全球化助推各国发展 |
D.西欧各国人口增速过快 |
11.
据学者统计,我国农业生产的亩产量在战国时期为79.41斤,西汉初年为93.68斤,汉武帝时117.11斤,到1938年为115斤,1949年为130斤。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农业生产具有
A.脆弱性 |
B.封闭性 |
C.落后性 |
D.渐进性 |
12.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州沿海的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寸板不许下海。”这两条政令
A.是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而制定 |
B.不利于两国海外市场拓展 |
C.都禁止各自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
D.增强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 |
13.
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高的声誉,至今当地仍保留了许多纪念郑和的祠堂和庙宇;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航海的目的不同 |
B.航海的路线不同 |
C.所到之处的文明程度不同 |
D.代表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同 |
14.
西周末年,诸侯郑桓公因迁都之事曾得到殷商遗民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约定
A.使全国推行重商政策 |
B.使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 |
C.使阶级结构发生剧变 |
D.使商人的经营自主性增强 |
15.
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为此时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农忙结束,女家才肯让女儿出嫁。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基本结构 |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
D.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16.
《国语·齐语》载,管仲认为:“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杂乱),其事易(变)。”“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管仲的四民分业分居论
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维护统治 |
B.开始将国民划分为士、农、工、商等级 |
C.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流通 |
D.反映了战国礼崩乐坏、动荡的社会现实 |
17.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
D.饮酒之风在北宋渐趋流行 |
18.
下表中A、B、C、D分别为英、法、美、德四国在1870年和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其中,法国应为
年份 | A | B | C | D |
1870 | 32 | 10 | 23 | 13 |
1913 | 14 | 6 | 36 | 16 |
A.A |
B.B |
C.C |
D.D |
19.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严重冲击 |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
22.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事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该章程
A.使专利保护制度得以完善 |
B.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
D.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
23.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指出: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 |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政府政策支持 |
D.清廷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24.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粮食、资源、交通等进行统一管制,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
B.开创了中国“战时经济体制” |
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
D.直接使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
25.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26.
以下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进口总额中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适应国家工业化进程 |
B.中苏关系已开始恶化 |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
D.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