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第10课 鸦片战争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72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牌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因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
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烟)来自英吉利,洋人严禁其国人吸食……而专诱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纪》上
材料二鸦片烟在康熙初以药材纳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每年多不国二百箱。及嘉庆元年(1796年),因嗜者日众,始禁其入口。嘉庆末,每年私鬻至三、四千箱。”道光六年(1862年)“设巡船之后,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每年二万箱)”到1837年,鸦片走私“遂至四、五万箱矣。”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就材料一、二来说,概括指出鸦片烟毒泛滥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四,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1分)试评价这一观点。(2分)
材料二(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2分)

2.单选题(共16题)

4.
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A.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5.
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②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③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④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
“(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一些列强有意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
7.
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Victoria)女王。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下列属于她统治时期英国发生的大事有
A.英国发动了两次对华的鸦片战争
B.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D.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8.
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租界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行,也兼营房地产。此现象
A.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B.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映
C.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9.
有材料这样记载近代中国的上海: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上海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③有人称开埠后的上海为“十里洋场”
④近代上海是远东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金融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奇怪的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东南沿海地区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鸦片输入量骤增削弱国人购买力
11.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12.
《剑桥史》中这样记述:“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资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从而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南京条约》的签订(   )
A.开创了五个口岸通商的局面B.强化了清政府对外商的控制
C.建立了中外通商的平等机制D.是清朝维护国家主权的产物
13.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
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情绪化
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
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负面作用
14.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迫使皇上作出一些让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16.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由于中外交涉往往时机紧要、刻不容缓,总理衙门遇事有时就先行处理,再请旨批准。这反映了总理衙门
A.成为最高决策权的中央机构
B.对中国传统政治框架有所冲击
C.办事迅速但行政效率较低下
D.在外交上极力地维护清朝权益
17.
“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8.
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19.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部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整体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3.选择题(共2题)

20.计算: {#mathml#}24×8×12{#/mathml#} ={#blank#}1{#/blank#}; {#mathml#}402242{#/mathml#} ={#blank#}2{#/blank#}.
21.计算: {#mathml#}24×8×12{#/mathml#} ={#blank#}1{#/blank#}; {#mathml#}402242{#/mathml#} ={#blank#}2{#/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