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枣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67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3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始。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一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一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连接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工业的发展,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1)比较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材料一认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并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单选题(共25题)

3.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这体现的原则是
A.自由
B.平等
C.民主
D.博爱
4.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诏令中明文规定,“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販去”。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雕版印刷品(如日历等)也成为民间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商品。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B.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有所加强
C.官府作坊生产的器物因价格低廉而受百姓欢迎
D.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5.
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绚丽璀璨。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宣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丝路沿线人民非常喜爱中国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西域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6.
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
7.
据史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这表明当时
A.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
B.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8.
泰安山陕会馆位于泰安宁阳县东庄乡西部,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东庄为商业重镇,晋陕商人较多,为加强联系,维护自身权益,便集资修建了山陕会馆,光绪《宁阳县乡土志记载的“以财货贷晋商”一事,是晋商经营典当业的例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上文反映出陕晋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同乡商人出资建造的聚会或寄居的馆舍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9.
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易私贩为公”。同年,明穆宗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0.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提出“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11.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是汉代江南地区的人口构成
B.是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结果
C.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该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2.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秦国的富强
B.农田灌溉促进粮食产量
C.修水渠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水利技术已日益成熟
13.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这反映了
A.封建王朝税赋沉重
B.当时禁止农民逃亡
C.小农经济地位重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4.
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牛耕)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使用牛耕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牛耕取代了人力耕作
15.
隋代建立后,“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
B.人手充足
C.分工细致
D.产量巨大
16.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北欧国家,由于它们的议会活动一直频繁、宪政发展总体顺利,在17世纪后它们不仅没有经历暴力革命,而且它们基于议会制衡君权的制度使其比法国、西班牙更能征税,也更能从资本市场发债融资,国债利率也更低。宪政制度给它们带来了政权稳定和经济繁荣,尤其是给他们带来了工业革命。由此可见
A.税负高低与暴力革命爆发无关
B.法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合理的政治制度利于社会稳定
D.人均税负过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17.
到20世纪初,美国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形成了各部门的所谓“大王”。如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钢铁大王摩根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
B.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
C.垄断在当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D.垄断阻碍了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
18.
我们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其主要依据是
A.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也意味着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B.价格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
C.揭开了殖民扩张之路
D.冲击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
19.
下图《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不能反映(  )
A.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其生产方式D.推动了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0.
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21.
《南海县志》卷21载:(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是中国古代手工作坊的发展
22.
1870年,茶叶的对外贸易条件在出口量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日益恶化……由于印度与日本对该市场的争夺,使得中国茶叶出口英、美的数量和价格急剧下降。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据皖南茶厘总局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界市场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23.
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渔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同上”,保护中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有利于中国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D.普及了中国民众的海洋意识
24.
下表是今山东济南地区的章丘、济阳在20世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对该表的解读准确的是
年代
1900
1915
1920
1924
章丘
0.1
35
45
50
济阳
0.2
15
25
40
 
A. 两地农产品已商品化
B. 两地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D. 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25.
1931-1936年期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随着日军迅速攻占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沿海省份,国民政府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也几乎毁于一旦。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目的,大肆掠夺沦陷区的财富和矿产,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持续衰退,数次濒于崩溃。导致中国经济崩溃的首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B.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国民政府的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
D.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2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B.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C.解决了人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D.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2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这说明它
A.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
B.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集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D.分配中具有平均主义的弊端

3.选择题(共2题)

28.—Mum,        I visit the Movie Museum tomorrow?

—I'm afraid you can't. It is closed on Monday.

29.—Mum,        I visit the Movie Museum tomorrow?

—I'm afraid you can't. It is closed on Monday.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2

    9星难题:3